画家徐累
徐累(1963—)江苏南通人。198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至江苏省国画院从事专业创作和研究多年,一级美术师。现工作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中心,今日美术馆艺术总监,《经典》杂志主编。徐累的绘画是一种特殊的类型,他“始于愉悦,综于智性”的纸上痕迹显现出新人文风格的价值,不仅有精致优雅的美感外观,而且有更广泛的文化意义,正像有评论家评论的那样,“徐累的艺术也许是中国画当代转型的真正开始,他的个人落点恰到好处地占据着历史和现代的临界线上”。
应该印象深刻:学中国画出身的徐累,其作品远远超出了中国画的范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徐累,从事艺术的专业创作和研究多年,他的作品跨越古今中外并自成体系。其“
始于愉悦,综于智性”的纸上痕迹,无论是在传统工笔绘画领域、还是在当代艺术领域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如同他精心打造的《经典》杂志一样,不仅有着精致优雅的品质内容,更是令观者在静享之余,忍不住要精心呵护,典藏于私。
1989年以前,还是年轻艺术激进分子的徐累,参加了八五美术运动。当时作了一些纸上丙烯,受超现实主义和概念艺术的影响。譬如《心肺正常》,作品意图想告诉别人:越是美丽的东西越接近死亡,现象与本质之间是有距离的,这样的观点到今天仍然有延伸。1989年的现代艺术大展以后,徐累突然厌烦了那种以“前卫”名义的斗争,认为那只是姿态,不是自我介定,不是美学的本质,更不是文化上的远见,现象固然很繁闹,内在真正的价值却很虚弱。他意识到,艺术的所谓“前卫”、“后场”是自欺欺人的,创造的自由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是默许的主见,这种主见更应该融汇在浩瀚的历史记忆里,在传统和个人才能的前提下,创造意味着蜕变的志向,不是讨好,不是献宠,一个人的暗流或许是时代的真理。
九十年代起,徐累独自开始了自己的游荡,他坚信另外一种中国特质的现代主义被他所发现。从“旧宫”系列开始,直到演变过来的“迷宫”主题,他在艺海独行的宿命也证明了一种说法,徐累是活在“时代背面的人”。
或许这是一场冒险的游戏。由于专业的积习,他和中国传统材料的交道业已经年,基于这份特殊的“情感”积淀,纸和笔墨,自然成为其作品中不可缺少的材料。但徐累的绘画似乎和相应的固有模式没有表面关系:用最为传统的熟宣作画,却也不采纳人们熟悉的传统中国画内容,这难免让人无所适从。
一个难题放在人们面前
:徐累究竟应该归类于哪一个现有的圈子?除了是“当代艺术”的总题目下,徐累占据一个独特的标题外,没有人会把他视作同类去归纳,这种情况和巴尔蒂斯与同时代的关系非常相象:不入流,不应景,固执己见,以私性期待一个更广泛的结果。所以,简单用“前卫”还是“传统”的说法很难厘清其中的妙处,用徐累的话说,他的作品是一个“四不像”:材料传统,形制现代;远离时代的“意识形态”,却反映了普遍的人性困境;以现代“观念”命题,看上去又符合传统艺术的精致样式。徐累为中国的传统工笔绘画向当代的成功转型做出的贡献只是他多面体的一个方面,他的意义可能更重要的是当代中国艺术在承继传统美学高度上的智慧再现。
随着艺术市场的日趋火热,艺术作品的急功近利尤其严重,简单的“符号”变成了所谓的“新潮”,这让人难免惴惴不安。作为2008代表中国艺术家赴美参加“美中文化交流计划”的第一人,徐累日前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讲演中以中国文本的优势,重点强调了中国艺术中的“时间”魅力。谈到这里,徐累对如今艺术完全被空间占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事实上,中国传统艺术更强调的是时间,空间包含在时间里面,这是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特质。然而,我们现在的艺术完全让空间牺牲了一切,作品大而空荡,加上招呼人们眼球的做法,就像是简单满足观众的快餐,只要一目了然就行了。然而,原先的传统艺术不是这样的,在一张画的面前,我们可以得到曲径通幽的乐趣,享受以时间包括心理时间的解答,来龙去脉,暗藏锋机。一味强调作品在空间中的强权,而忽略了思维的悠长,只能给观众带来懒惰的借口,培养了一种即时的表面趣味,这可能会带来娱乐,却不是对观众智慧的最好尊重,也放弃了艺术更深刻的权利。”
比起当代艺术中普遍的夸张表情,徐累的绘画显得格外的安静:既没有刺激眼球的色情、血腥的暴力,也没有扭曲变形的挤眉弄眼,亦没有显而易见的符号痕迹……安静的画面,妥帖地编织着一个个深藏答案的故事,这是看徐累作品的第一印象。我知道,也许他的作品不会在第一时间吸引你的视线,而我断然肯定,一旦你注意到它,无法自拔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你会发现,自己已渐渐走入由他亲手埋下的视觉陷阱,幸福地享受着艺术家精心设计的细节之美,以及诸多深刻的隐喻,对艺术的谦卑,而这,如同他的处事之道:润物细无声。
用会施魔法的手,带你感受画面之外的秘密……这是徐累的魅力所在。那份带有“缺失”感的虚幻之美,将“空”的味道全然升华。这里的“空”,成为一种文学姿态,它为故事的结局披上了一件看不见、摸不到的华丽外衣。画面里,空房间、空桌椅……几分景象,几分想象,看似随意,实则深遂。每一个布局,似乎都在演绎着一个没有结局的悬疑剧,虚虚实实,亦幻亦真。这种虚幻主义几乎在徐累的意识中常驻,挥之不去,这在现代主义来说是一种经典的语调,却又是中国传统固有的世界观,两者在徐累的作品中奇妙汇合,再次得到久违的提示。在作品的经典布局中,以帷幔隔开外部世界,以屏风吸引我们的视线进入另外一个神秘的氛围中,被挑逗起欲望的观者迫切地寻找,可一番静观过后,或许会恍然大悟:我们找到的,只不过是一些零星的碎片、虚幻的影子,世界再大,不过如此,似乎是人生的缩影……
喜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