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专栏 雕刻时光
本帖最后由 十二橡树 于 2020-8-4 14:36 编辑毛笔,最早被发现是1954年一只是在湖南省长沙市的左家公山的战国楚墓中发现的,笔长21厘米、直径0.4厘米,笔杆为竹管,笔头长约2.5厘米,用优质的兔箭毛制成,夹在劈开的笔杆中,用丝线缠牢,再涂以黑漆。
历史上有"蒙恬造笔"一说,经考察春秋时期就有了毛笔,蒙恬将其改造完善而已。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而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可见笔是早于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恬”条中写道:“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那么春秋之前呢,有人估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炎帝、黄帝时期就出现了毛笔。张华《博物志》也有“舜造笔”的记载。另外在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许多彩绘陶器上,表面所绘的动物图案及几何纹饰明显地呈现出用毛笔画写出来的痕迹。商代的甲骨文上,也出现了毛笔的痕迹。而且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又具有相当多的“聿”字,由此可以这样断定,早在商代以前,我国就已有了用毛笔书字这个事实,现在文学界也大多持这个观点。
页:
[1]